蔬菜属于易腐品,运输环节的损耗率直接决定批发利润 —— 正常损耗率应控制在 5% 以内,但若踩中 “冷链陷阱”“装载误区”,损耗率可能飙升至 20% 以上,甚至出现整批食材报废的情况,这也是很多批发商 “看着赚钱、实则亏本” 的核心原因。
冷链陷阱:“伪冷链” 藏着变质危机
最具迷惑性的是 “常温车加冰袋” 的伪冷链:批发商宣称 “全程冷链运输”,实际用普通货车装载,仅在车厢角落放几袋冰袋,夏季高温时车厢内温度可达 35℃以上,叶菜类 2-3 小时就会萎蔫发黄。更隐蔽的是 “冷链温度断层”:运输前食材在常温下放置超过 4 小时,虽后续进入冷链,但前期滋生的细菌已加速变质,到达目的地后看似新鲜,实则 24 小时内就会腐烂。还有 “混装污染” 问题:将韭菜、洋葱等气味浓烈的蔬菜与生菜、娃娃菜混装,异味渗透导致食材失去商品价值。
装载与卸运:操作不当引发的损耗爆发
“野蛮装载” 是高频问题:搬运工随意抛扔蔬菜筐,导致底层蔬菜被压伤,伤口在运输中快速霉变,进而污染整筐食材。装载时 “通风不足” 也会埋雷:将蔬菜堆码过密、紧贴车厢壁,空气无法流通,热量积聚引发 “闷烂”,尤其是菠菜、空心菜等叶菜类,损耗率可增加 10 倍以上。卸运环节的 “时间延误” 同样致命:食材到达后在阳光下暴晒或常温存放超过 6 小时,即使前期冷链到位,也会快速失去水分和新鲜度。
避坑关键:打造 “全流程温控 + 规范操作” 防线
运输前要 “验冷链、查预冷”:要求运输方提供冷链车温度监测记录,确认车厢温度符合食材要求(叶菜 0-4℃、根茎类 5-8℃);检查食材是否经过预冷处理,未预冷的坚决拒收。装载时要 “控密度、分品类”:按 “重不压轻、硬不压软” 原则码放,叶菜类筐体之间预留 5-10 厘米通风间隙,气味浓烈的蔬菜单独隔离装载。运输中要 “盯温度、备应急”:通过 GPS 实时监控车厢温度,携带备用冰袋、保温毯应对冷链故障。卸运时要 “抢时效、快入库”:提前规划卸运时间,避免高温时段作业,食材到库后 1 小时内完成入库冷藏,最大程度减少损耗。